“这条路,总得有人去蹚”

近日,纪录片《中国战机——歼八奋飞》正在热播。新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歼击机——歼八诞生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被层层揭开,感动了许多观众……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频频派出高空侦察机窥探我国的军事情报,当时我军的主力战机歼六、歼七因性能不足无法与之抗衡。


在急需一款先进战机保卫国家安全的时刻,新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歼击机——歼八应运而生。歼八的研制成功,缺少不了试飞员无数次舍生忘死的飞行。在摸索前进的试飞路上,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但他们说:“这条路,总得有人去蹚!”

试飞员的亲身体验

就是最直接的参考“数据”

1969年7月5日,歼八在辽宁沈阳首飞成功。首飞任务完成不久,歼八遭遇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难题:在接近音速飞行时,飞机会出现强烈的抖振。这个问题不解决,飞机就难以实现超音速飞行。



由于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基础理论和地面试验设备均不足,想解决问题,只能上天试飞。试飞员的亲身体验,就是最直接的参考“数据”。


然而,当时作为试飞员“救命稻草”的弹射救生系统远未完善,冒险上天如果出现意外,试飞员的生命很难得到保障。


飞行员鹿鸣东在接到试飞歼八任务时并没有新机试飞的经验。面对风险,他对时任歼八副总设计师的顾诵芬说:“你们不用考虑我,生死的问题对我们飞行员来说,一参军就解决了。”


△歼八试飞员鹿鸣东


试飞员提供数据,设计人员改进外形,歼八终于突破了音速关。而随着歼八原型机数量增至4架,更多试飞员面临着生死抉择。

试飞遇险拒绝跳伞

“尽可能把飞机保存下来

人在不在没什么关系”

当时,年近半百的滑俊,已是试飞团副团长,他本可以不用再飞,但他向党委递交了决心书。

在一次后机身测温试飞中,歼八双发停车。6分钟内,飞机高度跌落到4000米,这意味着十几秒后即将坠地。“当时我跟指挥员报告,最低限度有可能把飞机保存下来,人在不在都没什么关系”,滑俊回忆道。

滑俊没有选择跳伞,为了保全飞机坚持到最后一刻。终于,在多次尝试后,发动机重新启动,滑俊不仅保存了飞机,还取得了宝贵的测试数据。

△试飞员滑俊

而在另一场后机身测温试飞中,九死一生的关头,试飞员王昂也拒绝跳伞。

“我就一个想法,歼八一个独生子,尽量能保存就保存。实在没有办法,自己牺牲也就牺牲了”,王昂说。

当时,飞机冒出滚滚浓烟,指挥员已下达跳伞指令,但王昂拒绝跳伞,坚持驾驶歼八降落。落地时,飞机的伞舱已经熔化,左轮胎也因紧急刹车而爆炸,浓烟一时笼罩了整个机场,王昂这才跳下来离开飞机。

王昂的妻子希望他早一点离开这个行业,不要再出危险,但科研试飞这条路总要有人去蹚,王昂只轻描淡写地说道:“事情都过去了。”


随着试飞员一次次奋不顾身的飞行,歼八设计中的致命难题被逐一化解。1979年的最后一天,歼八正式定型。

歼八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战机,把曾经薄弱的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时代”带入“自研时代”。

如今,我国的航空工业已今非昔比,许多先进战机正守卫着祖国的蓝天。中国航空人,从未停下脚步。

更多内容,点击视频↓↓↓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