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民族团结进校园 特色教育结硕果

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在创校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厚重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文化为魂,课程为根,活动为源”,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9月10日,在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504班的课堂上,老师正在教学生学习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家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举手答问,认真做笔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资源、灵活的方式,推进学校民族教育课程建设,利用地方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地域分布、居住特点、风俗习惯以及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各方面的特色与成就等,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是一家”的文化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将学校打造成了 “一墙一区一廊一馆一场”五位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了“红色纪念馆”,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了解民族文化。

“为了增强对学生'知家乡、爱家乡、民族团结'教育、 学校收集土家风俗习惯、土家名人趣事、五峰风景名胜、珍稀动植物标本等内容,建起了民族渔洋馆,常年向学生开放。通过参观,学生知晓了土家知识,拓宽了视野。”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校长尹开海说道。

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还通过开展民族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民族文化,将南曲、九子鞭、板凳龙、满堂音、五峰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并将南曲、九子鞭、满堂音纳入校本课程,让非遗文化之花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绽放。

“湖师附小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和熏陶,课间操千人耍起九子鞭,场面非常壮观;社团里学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带领下,唱起了南曲,有板有眼。”尹开海说。

一直以来,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民族教育特色,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学校也跻身于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宜昌市示范学校、名牌学校行列。

“今后学校将开展丰富的民族团结专题教育活动,比如主题班会、国旗下展演、土家研学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美丽家园的远大志向。”尹开海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