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县非遗保护中心历时2年,摸查全县“九佬十八匠”存续状况有了调查结果,普查成果汇编成《十八工坊》,为进一步利用匠人手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从2019年4月开始,工作人员摸底调查全县8个乡镇,共登记到各类手工艺人240人。
中心负责人介绍,拥有17万多人口的五峰,目前仅存的这些手工艺人,平均年龄50多岁,绝大多数面临身体老迈、后继无人的困境。
“‘九佬十八匠’在民间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主要是这些匠人们的传承范围正在萎缩,传承人数正在减少,他们靠手工艺基本上不能维持生存现状。”县文化馆副馆长、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覃远歆说道。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逐渐淡出民众的生活视野,但也有少部分行业显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从普查情况来看,像铜匠、锡匠这些民间的金银匠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全县都非常少;但是木匠、篾匠、石匠这些与我们老百姓生活关联度比较高的传统工匠,存续状况稍微好一点。”覃远歆介绍道。
“九佬十八匠”是传统农耕生活的重要推手,今天,匠人们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尴尬。县非遗保护中心正积极争取更多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技艺,着眼于助推文旅融合,谋划在精制茶厂非遗传承馆一楼矩阵建设非遗技艺类工作室,在栗子坪等传统文化村落打造民俗体验点,并推动传统手工艺作坊走进景区。
“下一步我们准备与柴埠溪和景区深度合作,把我们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引入到景区,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土家传统生活体验,也提供相关的旅游产品。” 覃远歆说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