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勇气开路:八月于融媒体中心实习有感

在融媒体中心工作,让我第一次有机会以通讯员的身份发表报道,并通过报道和宣传片直面受众,这份经历赋予了我面对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专业的勇气,赋予了我做原创性新闻、坚持新闻理想的勇气。

在学校我做新媒体的运营,做微信公众号的排版,后来做了报纸图专的排版;有拍图的机会所以去拍了会议和舞台,发现有时候想象力会贫瘠到没有办法为一张图作注释。真正参与到采访和写作的机会实际上不多,至少对我自己来说写论文和报告的场合要多于采写的场合,而容易采访的场合又占多数。很多时候感觉对理论一知半解,上课学案例的时候看到犯了错误的报道,又会对采写以至于审校都产生恐惧心理。

学和做分不开,但终究不是一码事。学的是传播的一面“传播是游戏”,在传播中娱乐,在游戏中社交和分享,运营学生新媒体的经历就让我觉得的确如此。在融媒体中心感受更多的是“传播是撒播”的一面。对我来说:在融媒体中心更多的也是学和观察、感受工作氛围。不管是在办公室或者外出干活的时候,我都会思考媒体身份意味着自身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办公室的前辈们会很清楚自己在工作时候的身份、定位和态度,操作上也早已是轻车熟路;作为新手的我没有把握从容解决问题:和通讯员联络,跟访谈对象沟通用什么语气,面对镜头准备怎么处理怯场和表达等。在融媒体中心的学和做让我感到一种确定性: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对新闻生产和发布的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最基础的采写工作,在前辈们的指导和反复帮忙修改的过程中,我至少可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更有勇气去精进采写技能。

我学新闻,考虑到以后会和法律打交道,就去法学院修了法律,学习的兴趣在媒介伦理和法治新闻报道。对媒体记者和编辑,我心里是崇敬的;不同专业的人会对新闻有偏见,我也尝试着去理解。人们对媒体偏见,并不是由于无法从物理距离上接近这一职业,相反每天都有主流媒体或者兴趣社区的意见领袖在为我们设置议程。看见爆款,我会去猜新闻的生产过程,企划设计的思路是什么、线索要从哪里找、为什么找到的东西值得发掘和呈现;看到研究前沿和媒介趋势的探讨会很感兴趣。但是抱有一定成见的人,只要不是一句“无聊”然后置之不理,会回到新闻文本本身,就事论事地批判或责备它的立场和内容。身处于信息过载和报道同质化的气候之下,抄多了再原创会不会很难?并不知道,但总怕创新动力会消失。成见给我启发:跟着热点的路子走,能总结到经验,但无法凌驾于它之上。

作者:杨雅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