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帮扶责任的记者,我所接触的精准扶贫自然也分成了两个场景——镜头内与镜头外。
在镜头内,自4年前扛起摄像机,精准扶贫就一直是我捕捉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选题之一,每当听说到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典型或是扶贫楷模,心里便会油然生出一股动力,想去走近、了解,然后向所有人述说一个精彩的战贫斗困的故事;每次跟随领导下乡拍摄精准扶贫的调研工作,我都会拍下很多画面,就是因为怕错过这场“战役”里最精彩的细节。
对待镜头内的精准扶贫,我们所有记者的态度和作风都是一样的——真实、严谨、客观、公正。记得2018年10月17日,台里安排了国家扶贫日系列专题报道,8名记者分赴8个乡镇,根据各自所在乡镇的实际开展扶贫报道。16日晚上10点,我在牛庄乡的宾馆里却睡不着,翻出手机在办公群里一问,才发现到达8个乡镇的记者和台里的主编都没睡。于是,一群记者在微信群里开起了视频会议,探讨帮所有人完善第二天的报道思路。那天,我们的视频会一直开到凌晨2点。
而在镜头之外,我们都是有帮扶任务的,包括播音员、编辑和技术人员,所以每次开展扶贫活动,台里都要留一拨人,一是保障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二是保障新闻采访有人负责。
在镜头之外,我们也是普通的帮扶责任人,也会遇到不同性格的贫困户,向我们抛出不同的问题,有时我们也会茫然无措、无所适从,甚至焦头烂额。但好在作为“记者”,我们早已经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分析与判断,村民们各家各户的小问题,由记者们自行处理或者上报工作队解决,村里发展的大问题,则由台里班子和村委会来定夺。小到送给贫困户一件记者同款可遮风挡雨的冲锋衣,大到在楠木河的高山之巅开辟药材种植基地,镜头外的扶贫,和我们信奉的新闻一样——实实在在。
我们每位记者都应该感到荣幸,自己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战役,并且参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贫困是和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而精准扶贫就是人类社会对抗贫困的有效且有力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不论贫困何时发生,我们都可以集结共同的力量来与之抗衡,而不论在镜头内还是镜头外,我们都将全力以赴。
作者:张徐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