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 后河保护区开先河

近日,记者从后河管理局获悉,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自动传输系统安装调试完成,进入试运行期,实现森林深处无网无电地区的野生保护动物红外相机实时回传。

据介绍,后河保护区将卫星互联网应用于保护区中无电无网的地区,是我国首个在秦岭—淮河以南密林中将卫星互联网技术创造性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保护区。监测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卫星通信的方式,将生物多样性监测周期从3—6个月变为实时监控,从而掌握保护区内动物活动的精确规律并及时调整监测的位置。

后河管理局信息科科长张娥说,系统试运行之后能够实现监测画面的实时传输,大大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3月19日完成安装调试后,在3个月的试运行期内,短短数日,红外相机已稳定向平台传输中华鬣羚、小麂、猪獾、豹猫等珍贵野生动物监测画面。

张娥说,系统试运行期结束之后,会根据实际效果,考虑增加自动红外监测相机布设的数量和分布点位,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

据了解,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区,总面积1034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3307种,国家级保护植物76种;陆生脊椎动物41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66种。近年来,后河保护区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保护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充分运用自组网、虚拟现实、红外相机、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建成“1+N”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通讯员 李智 张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